吃藥能治病,人所皆知,但大多數人對藥物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甚至致病卻並不十分瞭解,更談不上採取必要的防治措施。所謂藥物不良反應或藥源性疾病,原因除了超劑量服藥、濫用藥物以外,最應當引起注意的是,即使檢驗合格的藥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也會出現種種有害作用。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估計,我國每年有大約250萬人因為藥物引發的疾病而住院,而住院期間服藥後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竟然達到5001000萬。


    藥物導致疾病的影響因素有藥物和服藥者兩方面的因素。就服藥者而言,最重要的就是每個人都存在差異,服用同樣的藥物,血液中藥物的濃度會存在差異,所起的藥效也可能不同;還有少數人由於遺傳異常對某些藥物產生特異性反應,這種反應常常是致命的;另外,大多數藥物都需要經過肝腎代謝轉化排泄,原有肝腎疾病者服用藥物就容易出現問題。


    如何預防藥源性疾病呢?


    能不吃藥就不吃藥 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出現感冒、失眠,頭痛、疲勞、精力下降等不適狀態,一般通過必要的休息就可以緩解,通常無需吃藥。許多人輕微感冒後就服用解熱鎮痛藥和抗生素,雖然大多數解熱鎮痛藥副作用輕微,但對兒童、老年人、慢性疾病患者還是存在虛脫等許多潛在危險,應權衡利弊。感冒多是病毒性感染,而抗生素只能消滅細菌,所以沒有必要吃藥。


    吃“非處方藥”也耍斟酌  如今“大病上醫院,小病去藥店”已經十分普遍,不需要醫生處方、可直接從藥店合法購買的非處方藥(OTC)的出現的確方便了公眾。但安全性好、副作用小只是相對而言,並不排除某些特異反應。服用非處方藥者應該對自己的病情有一定的瞭解,服藥前需要詳細閱讀藥品說明書,如果對病情和藥物存在疑慮,從安全起見還是應該到醫院診治。


    遵醫囑吃藥  按照醫生處方規定的藥物劑量、次數、時間等要求服藥,可有效避免藥物的毒副作用.切忌自認為久病成良醫,擅自改變服藥方案。糖尿病、高血壓病治療的關鍵是規則服藥,使血糖和血壓水準保持穩定。如果病人自己隨意增加或減少藥量或服藥次數,將導致血糖或血壓的波動,出現一系列嚴重併發症。輕微的感染通常只需服用一些常有抗生素就可見效,如果自己隨意服用新型廣譜抗生素,就可能使體內某些細菌被消滅,細菌大量繁殖,產生菌群失調。另外要注意觀察藥物反應,身體反應,包括原有疾病病情有何變化,是否出現與原有疾病無關的症狀和不適等。應該將服藥情況和不良反應及時報告給醫生進行必要的處理,以求防微杜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iong503 的頭像
    jiong503

    國際易經學會

    jiong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